中概互联的估值方法
上次介绍了《A股中主流指数的估值方法》,今天开始介绍一些重要行业的估值方法,因每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公司特征有很大的区别,所以,估值的方法也大有不同。
今天先讲一下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 (H30533) 这个指数的估值方法。
首先,我们要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核心概念:中概互联网50指数,不是一个“公司”,而是一个“控股集团”。这个集团里,有腾讯、阿里巴巴、拼多多、美团、网易等子公司。而这些子公司自己,又分别是更小的“控股集团”,它们既有能稳定赚钱的成熟业务,又有疯狂烧钱扩张的新业务。
理解了这个“集团套集团”的结构,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用单一指标给它估值,就像只用身高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,必然是片面的。机构投资者会对这个“集团”进行一次全方位的“体检”,主要用到以下三种核心方法,并结合一个宏观“放大镜”。
方法一:市盈率 (PE) - “价值的压舱石”
这是最基础、也最核心的估值锚。它衡量的是我们为整个指数“打包”的净利润,愿意支付多少倍的价格。
如何应用: 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 “PE历史百分位法” 。查看H30533指数当前的滚动市盈率(PE-TTM)处于过去5年或10年的什么位置。
例子: 比如当前该指数的PE-TTM为19.4倍,在历史数据中处于24.94%分位,意味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,有75.06%的时间都比现在贵。这通常被视为一个相对低估的信号。
优点:
- 直观、简单: 易于理解和比较,是价值投资的通用语言。
- 反映最终盈利能力: 利润是商业的最终目的,PE直接与此挂钩,是估值的“底线”。
缺点与注意事项:
- “利润失真”问题: 互联网巨头们会把从成熟业务(如游戏、电商)赚到的巨额利润,大量投入到新业务(如云计算、社区团购、Temu)中。这种“战略性亏损”会压低整个公司的账面利润,导致PE看起来虚高,从而低估了公司的真实价值。
- “投资收益”的干扰: 腾讯、阿里等公司持有大量其他公司的股权,这些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或出售收益,会极大地影响净利润,但这些并非其主营业务的稳定表现。比如某季度腾讯因出售股权导致利润暴增,PE会瞬间雪崩式下跌,但这并不代表其核心业务突然变得便宜了。
解决方案:
- 关注远期PE (Forward PE): 看分析师对未来1-2年盈利的一致性预测。这剔除了历史的偶然性,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增长的预期。
- 采用非公认会计准则利润 (Non-GAAP Profit): 阅读公司财报时,重点关注它们自己披露的“经调整后净利润”。这个数据会剔除股权激励、投资收益/亏损等“非经营性”项目,能更干净地反映核心业务的真实赚钱能力。
方法二:市销率 (PS) - “成长的风向标”
当PE因为“战略性亏损”而失真时,PS就登场了。它衡量的是我们为整个指数的“总收入”,愿意支付多少倍的价格。它不关心利润,只关心生意的规模和扩张的速度。
如何应用: 同样是采用 “PS历史百分位法”,看当前PS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。对于H30533这种成长性特征明显的指数,PS的重要性有时甚至高于PE。
例子: 在2021年初,该指数的PE可能已经很高,但PS也处于历史最高位,这说明市场当时在为“不计成本的增长”而狂热。而如果PS处于历史低位,则说明市场对它的增长故事也持怀疑态度了。实际上当前PS-TTM是2.66,百分位数是65.77%,属于中等偏高的位置,这意味着投资者对这些公司未来的增长也比较有信心,因此给出了较高的价格。
优点:
- 稳定性高: 营业收入(S)远比净利润(E)稳定,受会计处理的影响小。
- 衡量成长性: 对于那些为了抢占市场而暂时牺牲利润的公司(比如早期的拼多多),PS是衡量其增长潜力的唯一有效指标。
缺点与注意事项:
- “增长质量”的盲区: PS只看收入,不看为了获得这些收入付出了多大代价。一家公司可以通过疯狂补贴、烧钱换来高收入,但这可能是“流血”的增长,无法持续。
- 忽略利润率和负债: 两家PS相同的公司,如果一家毛利率50%且没有负债,另一家毛利率只有5%且债台高筑,它们的真实价值天差地别。
解决方案:
- 结合利润率趋势分析: 看PS的同时,必须观察指数成分股的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是否在改善。如果收入在增长,利润率也在提升,这就是高质量的增长。
- 进阶使用 EV/Sales (企业价值/销售额): 这是一个更专业的指标。企业价值(EV) = 市值 + (总负债 - 现金), 后者叫净负债。它考虑了负债因素,能更公允地在不同资本结构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。
方法三:分部估值法 (SOTP) - “机构的解剖刀”
这是最专业、最核心,也最能体现机构思维的方法。分析师不会把腾讯或阿里看作一个整体,而是把它“解剖”成几个独立的业务部门,分别估值,再加总。
如何应用(个人投资者的简化思路): 您不需要自己建立复杂的模型,但必须具备这种“解剖”思维。阅读一份关于阿里巴巴的深度研报,您会发现分析师是这样做的:
- 淘宝/天猫(核心电商): 这是“现金牛”业务,增长稳定,利润丰厚。分析师会用一个相对保守的PE来估值(比如12-15倍)。
- 阿里云(云计算): 这是“成长型”业务,收入高增长但仍在亏损或微利。分析师会用PS或EV/Sales来估值(比如3-5倍)。
- 菜鸟、本地生活等: 这些是仍在孵化的“未来型”业务,同样用PS估值。
- 蚂蚁集团等投资股权: 按其最新一轮融资的估值或二级市场价格,打一个折扣(因为流动性差)来计算价值。
- 最后,将所有部分的价值加起来,减去集团层面的净负债,得到一个“阿里巴巴的内在价值”。
优点:
- 精准、合理: 为不同“性格”的业务匹配最合适的“尺子”,是逻辑上最严谨的估值方法。
- 发现隐藏价值: 市场可能因为整体情绪低迷,而忽略了某个快速增长的子业务的价值。SOTP能帮助你发现这种“价值洼地”。
缺点与注意事项:
- 极度复杂: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,获取各分部的精确数据并做出合理假设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- “集团折价”问题: 理论上算出的各部分价值之和,往往会高于市场愿意给出的总市值。因为市场会认为集团的管理、资本分配效率不如独立的专业公司,会给一个“管理折价”。
解决方案:
- 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: 我们不必自己算,但要能看懂主流投行的研报。理解他们是如何拆分业务的,以及他们给每个业务的估值倍数是多少。我们的任务不是计算,而是判断分析师的假设是否合理。
宏观与情绪的“放大镜”
最后,对于H30533这个指数,以上所有基于基本面的估值,都必须放在一个“宏观与情绪”的放大镜下审视。很多时候,宏观因素对它的影响,甚至超过了公司自身的业绩。
三大核心宏观变量:
- 监管政策与中美关系: 这是过去几年压制中概股估值的最核心因素。反垄断政策、数据安全法规、ADR退市风险等,都会像一个巨大的“引力场”,把估值水平死死地压在地面上。
- 国内经济与消费周期: 互联网巨头的收入直接来源于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。国内的宏观经济增速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广告市场景气度,是它们业绩的“晴雨表”。
- 全球流动性(美联储利率): 互联网公司是典型的“长久期资产”,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遥远的未来。当美联储加息,未来的现金流折算到今天的价值就会降低,因此高利率环境会系统性地压制科技股的估值。反之,9月份美联储降息的概率大增,那么就会对中概股构成利好。
总结
第一步:宏观定调
判断当前三大宏观变量处于什么阶段?监管是放松还是收紧?经济是在复苏还是探底?美联储是加息还是降息周期?这决定了当前是“顺风局”还是“逆风局”。
第二步:整体测温 (PE/PS百分位)
查看指数整体的PE和PS历史百分位。如果处于20%以下的极端低位,说明市场已经极度悲观,安全边际较高,值得投入精力深入研究。
第三步:核心解剖 (SOTP思维)
- 聚焦指数权重最高的5家公司(腾讯、阿里、拼多多、美团、网易)。
- 阅读它们的最新财报和几份主流券商的研报,理解它们的SOTP构成。
- 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:它们的核心业务是否稳固?新业务的增长是否超预期?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?
第四步:形成观点
- 结合宏观、整体估值和核心公司分析,形成自己的判断:当前指数的价格,是过度反映了风险,还是尚未体现其价值?从而做出投资决策。
通过这套流程,我们就能像一名真正的机构分析师一样,既能看到财务数据的细节,又能把握宏观环境的全貌,对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的估值形成一个立体、动态且深刻的认知。
来源:豆瓜网用户自行投稿发布,如果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