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首页 业界区 安全 谁能走出中国版Figma?Pixso与墨刀的差异化生存之道 ...

谁能走出中国版Figma?Pixso与墨刀的差异化生存之道

姘轻拎 2025-8-4 16:09:49
Figma上市掀起了一股热潮,而它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核心原因,是其平台型设计生态、高增长SaaS模式以及“AI+协作”的未来工作方式变革潜力。由此,我们也能看到设计协作平台这一赛道的长期价值和发展空间。
在国内,Pixso与墨刀常被称为“中国版Figma”。一方面,它们在设计与原型能力上对齐Figma,具备完整的工具链条;另一方面,也在Figma难以深入的国内协作场景中,发挥出各自的优势。
今天,我们就从Figma上市出发,聊聊Pixso与墨刀这两款国产设计协作工具的差异化生存之道
一、Figma上市成功的背后因素

以下是从产品核心能力角度出发,总结的几个Figma成功上市的重要原因:
1. 平台型生态价值

如今的Figma已经是一个平台型的设计协作系统。除了UI设计,它还覆盖了原型设计、白板协作、插件系统、社区资源、开发交接等多个环节,打通了产品设计与交付流程。
2. AI能力打通全链路

过去一年,Figma在AI能力方面加大投入。其Figma Make支持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原型图和UI稿,配合自动布局、智能校验等功能,让非设计专业背景的用户也可以快速上手,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用户的边界。
3. 协作能力优势保持

多人实时编辑、协作评论、版本回溯等能力一直是Figma的重要优势。随着Figma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远程办公需求的上升,这些云端能力成为行业协作的“标配”,也进一步提升了Figma的企业级价值。
1.jpeg

二、“中国版Figma”:Pixso与墨刀

Pixso和墨刀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设计协作工具,分别在UI设计和原型设计领域具备与Figma比肩的能力,受到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广泛青睐。
1. Pixso

Pixso在UI设计能力上基本与Figma对齐,拥有自动布局、组件管理、交互预览等功能,并针对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做了不少本地化优化。在2025年发布的Pixso 2.0版本中,其基础能力得到了全面优化,同时推出了AI生成设计稿的能力和D2C(Design to Code)设计稿转代码功能,还实现了与鸿蒙系统的深度融合,内置HarmonyOS字体及原生组件库。
此外,Pixso背靠万兴科技,据悉已经在2024年获得多轮投资,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的资源与增长潜力。
2.jpeg

2. 墨刀

墨刀则深耕于原型设计,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白板协作、流程图绘制、自动生成原型图以及设计交付等能力,构建了完整的产品设计工作链条。今年,墨刀对AI生成原型图能力进行了全新升级,不仅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原型图,还可以识别图片生成完整原型结构,并能输出高保真原型页面。这些生成内容可编辑、可交互,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UI视觉的展示需求。
3.jpeg

三、Pixso与墨刀核心竞争点解析

Pixso与墨刀虽然都被称为“Figma替代”,但是除了在对Figma核心功能上的替代能力,两个工具也分别具备自身独特优势和差异点。
1. 产品定位的差异化

针对Figma的产品定位,Pixso是最为接近的,而墨刀的产品策略具有自身特色:

  • Pixso与Figma的核心能力都是以UI设计为主,主要服务于独立设计师和设计团队;
  • 墨刀的产品矩阵则以产品经理为核心人群,覆盖从白板协作、原型设计到交付的完整流程。
4.jpeg

2. 产品设计链路覆盖

Figma能力覆盖产品设计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,Pixso与墨刀也同样打通全链路,但又各有侧重:

  • Pixso专注于UI设计与设计稿转代码能力,在“设计-开发”一体化上发力,和Figma相比,与本土开发生态深度更融合;
  • 墨刀从白板协作、原型绘制、交互设计到后续交付,完成了产品从构思到设计到开发的一整个流程,在原型阶段更具优势。
3. 商业模式与生态布局

Figma难以在国内大范围落地的主要问题之一,是私有化部署限制:

  • Pixso与墨刀均支持本地部署,满足企业、政企客户的安全与合规需求,成为替代Figma的关键落点
4. AI时代下的博弈

AI能力的应用方向,也成为这些产品设计协作平台的重点,与Figma的AI能力不同的是:

  • Pixso更偏向于智能交付,通过AI生成设计稿、转代码,提升设计到开发的效率;
  • 墨刀则强调智能原型,支持从文本或图片生成结构化原型图,自动生成的前段代码助力开发进程。
5.jpeg

结语

Figma的上市为设计协作工具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,也让我们重新把目光放到“国产替代”真正的价值上。Pixso与墨刀不只是对Figma的功能补全,它们在国内协作习惯、合规安全、生态集成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“中国版Figma”不是简单的复刻,背后代表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、对产品路径的清晰选择,以及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持续探索。Pixso和墨刀,或许正是在这条路上寻找着各自的突破口。

来源:豆瓜网用户自行投稿发布,如果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

相关推荐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